新常态下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发展形势分析(二)
发布时间 :2015-07-14       内容来源 :       总点击数 :

 我国具有丰富的耐火原料资源,菱镁矿、铝土矿、石墨等为我国重要的耐火原料资源,均以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我国耐火原料在精选、提纯、均化、合成、改性、高温煅烧、扩展品种和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①菱镁矿:目前,世界已探明菱镁矿储量约126.25亿吨,主要分布在我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晶质菱镁矿116.10亿吨,占菱镁矿资源总量的91.96%,隐晶质菱镁矿10.15亿吨,占8.04%。其中,我国、朝鲜和俄罗斯占全球总储量的74.39%

②铝硅系原料:我国铝硅系耐火原料分布较广,目前查明资源储量:铝土矿37.53亿吨,黏土矿24.58亿吨;其中高铝黏土矿2.82亿吨。山西、河南、广西和贵州4省占全国总储量的91.13%
       我国高岭土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已探明储量14亿吨。如果把煤系高岭岩和铝土矿傍生硬质黏土统计在内,全国资源总储量更大。
       ③石墨。我国的石墨资源也颇丰富,主要出产在黑龙江和山东两省。全世界已探明石墨矿物储量3.7亿吨,我国储量及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国际石墨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墨由于特殊的地质成因和性质,一直是军工与现代工业及高新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

       我国耐火材料市场优势我国不但是耐火材料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耐火材料的消耗大国。主要下游行业生产规模均排世界前列。

       经测算国内耐材消耗约占世界耐材消耗总量的65%左右(包括陶瓷、火电、机械、化工等高温工业的消耗量)。因此,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我国依然是耐火材料产品的大市场,为耐火材料工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耐火材料人才和技术优势我国是培养和从事耐火材料专业技术人员最多的国家。武汉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均开设耐火材料专业学科,每年为耐材行业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设立了研究机构,实行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了与生产企业的合作,为耐火材料行业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虽然我国的资源丰富、市场大、人员多,但行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新常态下耐材工业面临的压力和机遇新常态是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换挡”期,也是必然趋势。“新常态”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同时也包括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具体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式规模增长转入创新驱动增长,新常态对耐火材料工业的影响将是深远、长期的。
耐火材料行业将面临3个方面的压力一是产能过剩导致的市场供大于求和无序竞争,耐材产品价格和经营质量长期低迷的经营压力,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是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应收货款难以回收,银行贷款实际利率上升造成的财务成本过高和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

        三是环保投入欠账较多,环保成本将日益增加的压力。对此,耐材行业应继续坚持市场导向,生产经营灵活适应市场变化,严格控制生产总量,坚决实行以销定产,生产经营中要密切注意以下问题。

        耐材需求将呈现波动趋降的运行走势目前我国是耐火材料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仍是耐火材料销售的主导市场,虽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但由于主要下游行业均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其产品的市场需求均进入峰值弧顶区,国内耐材市场需求将呈现波动趋降的运行走势。

       ①主要下游行业产能增速将加速下降近期工信部印发了《2015年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工作要点》,其中第一部分第一条明确规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严禁以任何名义备案钢铁、电解铝、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必需坚持等量和减量置换原则,制定并公告产能置换方案,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要实施减量置换”。意味着主要下游行业的产能增速将快速下降,基建用耐火材料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减少。

       ②单位产品耐火材料消耗将逐步降低随着耐火材料的品种研发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单位产品的耐火材料消耗将逐步降低,到目前为止,钢铁行业整体承包耐火材料消耗已下降到15kg/t(钢)左右;新型干法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消耗已下降0.5kg/t(熟料)以下;浮法玻璃窑寿命也基本达到了8年的水平。

       因此,国内耐火材料市场需求将逐步减弱,呈现波动趋降的运行态势,但尽管如此,我国仍然是耐火材料消耗的主导市场,各生产企业要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市场变化中找机遇,谋发展。

       国际耐材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全球粗钢产量达16.37亿吨,同比增长1.1%,主要产钢国家除乌克兰高幅降低17.1%,土耳其和巴西小幅下降外,其他国家均有增长,特别是韩国、俄罗斯和印度分别增长7.5%2.6%2.3%

上一篇:涪陵创国际页岩气钻井开采新纪录
下一篇:中国石油西南地区页岩气勘查获突破